中新网兰州12月10日电 (王牧雨)“她给予了我温暖的家庭,因为我的妻子,中国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来自也门的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米都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求学,他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因兰大结缘了自己的妻子。

2023年10月,就读于兰州大学的米都正在课堂上学习。王牧雨 摄
今年24岁的米都来自也门伊卜市,采访期间,他用一口流利标准的中文向记者讲述起他与中国的故事。

米都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很早就与中国人开始打交道,也常和幼年的米都提起中国。米都看过不少中国电影,他说很喜欢看成龙和吴京两位中国演员的电影,对中国功夫和文化也十分感兴趣。
米都说:“我从小对中国一直有很好的印象,觉得这个国家很了不起,甚至我们一直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知’。”
“目前在阿拉伯国家的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中文课程,这让我萌生了学习汉语的想法。”米都表示。
2017年,高中毕业的米都,踏上了梦寐以求的赴中国求学之路,来到兰州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

初到中国时,性格外向的他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生活。米都也常因自己的“外国人”面孔,被身边人“搭讪”,他十分乐意介绍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当起了“外交使者”。

“刚来中国的时候,发现人们有时候打招呼的方式会用‘你吃了吗?’。后来我了解了中国文化之后,才意识到这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米都说。
在兰州学习期间,《读者》杂志成为他最热衷的课余读物。他说,这本杂志不仅让他学习了汉语,更让他了解了很多中国故事。他表示,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的民间文学有很多共通性,比如《阿拉丁神灯》和中国故事《聚宝盆》在故事情节上就有很多相似性。

2023年10月,米都在兰州品尝兰州牛肉面。王牧雨 摄
对于在兰州生活了六年的米都来说,牛肉面成了他的最爱。如今,他和许多当地人一样,一天从吃一碗“牛大”开启,也有了自己经常去光顾的牛肉面馆。
除了收获学业和爱情,米都利用课余时间游历了中国许多美丽的地方,重庆、云南、敦煌等地,这些旅行经历让米都见证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到中国多彩的文化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米都在敦煌旅游时拍摄照片。(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旅行时,我会选择高铁,和火车不同,高铁的速度很快,很平稳舒适。”米都说,在中国,他体验到很多快捷便利的交通方式,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米都表示,也门和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有很多合作,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改善、港口建设和能源领域方面。米都希望以后能在也门坐上中国建设的高铁。
未来,米都的梦想是回国当一名中文教师,同时翻译两国的文学作品,让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完)
中新网上海12月10日电 (记者 王笈)达·芬奇笔下最具东方美学神韵的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大西洋古抄本》中的11幅珍贵手稿……作为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第三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10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正式开幕。
达·芬奇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中新网记者 张亨伟 摄
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和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联合主办。展览精选了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真迹和18件中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进行同步展出,从“东西方在相同时代却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东西方在不同时代却异曲同工的艺术风格”两个视角,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家喻户晓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其创作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杰作吸引了无数人前往一睹真容;他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发明家,为后世留下许多珍贵手稿,堪称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然而,达·芬奇存世的绘画真迹屈指可数,且绝大多数作品为不可移动或禁止出境,故在中国国内难得一见。

观众临摹的《头发飘逸的女子》与达·芬奇真迹合影。 中新网记者 张亨伟 摄

展厅中占据“C位”的《头发飘逸的女子》最受关注。据介绍,这是意大利唯一一幅可出境的达·芬奇油画真迹,也是达·芬奇油画中最具东方韵味和神秘感的代表作。这幅未完成的作品描绘了一位头发飘逸的年轻女性,双目低垂,轻轻颔首,脸上带着一抹若有似无的微笑,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从头至尾散逸出典型的达·芬奇式神秘。
距离《头发飘逸的女子》不远处,与达·芬奇同时代的中国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的代表作《秋风纨扇图》与之“相望”。唐寅,字伯虎,号桃花庵主,为“明四家”之一。此图为唐寅晚年佳作,绘庭院一隅,仕女执扇沉思,人物面容柔婉;幅左有自题诗一首,点明“秋风纨扇”的主题,是借用典故感叹身世沉浮、世态炎凉的自我写照。
唐寅的代表作《秋风纨扇图》。 中新网记者 张亨伟 摄
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两幅珍贵素描、达·芬奇弟子的重要绘画作品,以及鲜少露面的五代《闸口盘车图》、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等名品也在此展出,通过一些彼此呼应的蛛丝马迹,实现了跨时空的文化交流。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希望观众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去发现艺术的和而不同、艺术与科学的完美交融,感悟数百年前东西方艺术大师精妙绝伦的创新魅力。(完)